查看原文
其他

郑雯 李良荣 许愿: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影响下我国传媒业新生态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青年记者 Author 郑雯 李良荣 许愿

作者

●郑  雯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复旦发展研究院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秘书长

●李良荣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复旦发展研究院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许  愿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


导读

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推动全球传媒业经历重要时刻,推动中国传媒业形成结构新生态、内容新生态、媒介新生态与舆论新生态。



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推动全球传媒业经历重大媒介事件,推动媒介生态、社会心态、政治文化和价值立场的多重变化、多方交融乃至多元论争。作为危机中的信息传播主体,新闻媒体肩负着信息集散、知识普及、社会动员、舆论引导、社会情绪疏导、整合社会等多重社会责任。媒体工作者与医护工作者一样,勇敢逆行,深入疫情中心,用“我在现场”的坚持为大众带来最新消息,也用细腻的笔触记录下抗疫过程中的温情与美好。这一过程,经验与教训并存,更伴随着整个中国传媒业的生态变迁、业态变化与取向转移,成为理解中国传媒业的“重要时刻”。


结构新生态:对专业性的认可引发公共事务话语权的转移,以党媒和市场化媒体为代表的机构媒体重回高地

新冠肺炎疫情对传媒业的首要影响是,人民群众的“信任感”出现一边倒的变化,对专业机构媒体的认可引发了公共事务话语权的转移,打破了长期以来新媒体、自媒体对舆论生态的冲击。老百姓对专业性的认可集中表现在三个面向:一是以钟南山、张文宏为代表的抗疫专家,有专业水准,讲真话,被老百姓高度信任;二是以饭圈女孩为代表的民间慈善机构,颠覆了传统慈善机构的官僚主义、低能低效,以社会责任感和专业组织能力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三是以人民日报、财新、三联生活周刊、澎湃新闻为代表的专业机构媒体,在信息博弈中赢得了国内外的尊重,受众用前所未有的付费订阅浪潮、表达他们的信任和对专业机构媒体社会担当的支持和鼓励。

笔者对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环球时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日报、经济日报、解放军报、参考消息等党媒,新京报、澎湃新闻、财新网、第一财经、南方周末、三联生活周刊、楚天都市报、湖北日报等市场化媒体,以及大象公会、在人间living、谷雨实验室、胡锡进、半佛仙人、呦呦鹿鸣等自媒体,基于百度指数和相关微博博文进行了质化、量化相结合的研究。研究发现:党媒最受信任,人民日报关注度遥遥领先;中国境内专业机构媒体成为境外媒体的主要消息源,党媒与市场化媒体形成协同影响力。

百度指数数据(2020/1/1-2020/12/20)显示,党媒的搜索指数整体日均值最高,达2832,市场化媒体和自媒体则分别为1586、1899。党媒中的人民日报、市场化媒体中的澎湃新闻、自媒体中的胡锡进,是2020年网民关注度最高的三个媒体,搜索指数整体日均值分别达到9896、5678、5312。在党媒中,人民日报、参考消息、央视新闻、环球时报、新华社分列2020年网民关注度前五名,其中人民日报以压倒性的优势遥遥领先;澎湃新闻、第一财经、新京报、财新网、南方周末占据市场化媒体2020年网民关注度的前五名;胡锡进、呦呦鹿鸣、沸点在自媒体中排名前三,其余自媒体则无法获取相关数据。

从疫情发展过程来看,有疫情暴发初期阶段(2020.01.01-2020.03.31)、国内疫情趋于稳定阶段(2020.04.01-2020.06.30)、国外疫情不断扩散阶段(2020.07.01-2020.12.20)。全部媒体在三阶段搜索指数平均值分别为2538、2078、1933,呈现出第一阶段最高,而后逐步下降、渐趋平稳的态势。这其中,自媒体搜索指数只在第二阶段“国内疫情趋于平稳期”有所攀升,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的被关注度都相对较低。党媒和市场化媒体代表的专业机构媒体成为信息、资讯、舆论引导的主导力量。

针对国际舆论场的研究发现,大多数境外媒体的消息来源,如疫情专家、疫情进展、政府应对措施等,一方面主要来自大陆主流党媒,如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日报、环球时报、长江日报等,党媒的疫情报道总体及时,报道角度较为全面;与此同时,市场化媒体引用多方观点,报道中国抗击疫情的相关措施、经济影响、疫情发展和科研进展,也推送对地方政府的批评文章,对疫情语境机制的反思等,其相对客观性和话语风格使得它更容易为境外媒体接受,国外网络评论区鲜有指责“宣传”的声音。可以说,疫情中的市场化媒体通过观点评论、深度报道与党媒的信息线索形成协同影响力,建立起中国专业机构媒体的基本形象。


内容新生态:对返璞归真的呼唤引发了媒体话语系统的转变;“以人为本”的信息   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推动点面兼顾,将宏观进展与个体叙事相结合的报道格局

人民群众应急状态下对返璞归真的呼唤引发了传统话语系统的转变。网民厌倦了官话、套话、大话,呼唤真话、真实、真情。人民群众对上海华山医院张文宏医生的追捧特别体现了对务实、质朴的话语系统的喜爱,对形式主义的宣传话语的反感。传统宣传话语系统中假、大、空的弊病在这次疫情中被人们抛弃;讲真话、讲实话、有人情味的话语广为流传。老百姓喜欢张文宏,喜欢“希望国家分配给我一个男朋友”的医护小姑娘,喜欢海南省省长在医疗队上飞机前的讲话没有一句空话,就说“保护好自己”。抗疫期间,医护人员出征前剃光头的画面从正面宣传到被认为是形式主义经历了明显的社会心态转向,社会态度从最开始的温暖、感动与致敬,到各地纷纷模仿,然而后来“女医生女护士剃头”新闻造成反感情绪,引发不尊重女性的社会争议,其本质是对形式主义的“抗议”,由此导致媒体话语系统出现显著变化。受众的表达也不再躲躲闪闪、隐晦曲折,而是开门见山、实话实说、立场鲜明、言辞犀利,连戏谑性话语、借古讽今、高级黑等表达都大幅减少,推动了整个传媒业的话语系统转变。

特别是反映“以人为本”的信息,实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例如医生与护士因长期戴口罩受伤的脸;9岁女孩带饺子给母亲,和母亲隔空拥抱;取消户外活动后人们居家的趣事短视频在境内外舆论场均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引发受众共鸣。

值得注意的是,“以人为本”须特别警惕“数字”抹灭“人性”。在疫情这一重大灾难性报道中,“讲故事”的方法更加打动人心,而在灾难性事件中摆数据,往往容易引发反感情绪。比如某主流媒体报道了“截至2月9日,因抗击新冠疫情而牺牲的公职人员54人,其中党员36名,占比66.7%。与党员总数占14亿中国人口7%形成鲜明对比”。本意宣传的新闻引发了负面批评,其问题就在于,每一个牺牲的人都不能变成冰冷的数字。

总体来看,新冠肺炎疫情的媒体报道推动了点面兼顾,将宏观疫情进展与个体叙事相结合的报道格局。既有对整体疫情发展和防控措施与成果的报道跟进,也结合了个体叙事,通过个人故事呈现人民战胜疫情的决心。例如,新华社通过对医务人员刘丹的短视频报道展现医务人员在疫情防控中的努力与奉献;《环球时报》转载了国内社交网络热门的“女孩戴口罩倒垃圾顺便舞剑”的视频,在境外网站有相当广泛的传播;China Daily发布了武汉患者在方舱医院自娱自乐的组图,展现出她们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康复的期待,甚至有国外网民评论说,“这个显然是宣传,但是仍然喜欢可以跳舞的中国人的态度”。


媒介新生态:新闻产品形态更为多元,视频社会化时代到来

抗疫过程中的新闻产品形态更为多元,方式手段更为丰富,采用短新闻快讯、图片新闻、短视频、Vlog视频记录、直播等形式,运用原创系列卡通、发挥名人效应等。例如新华社在其YouTube账号发布了“Wuhan Today”系列视频,用类似Vlog的方式从记者的视角展现武汉人在封闭中的日常生活;CGTN对湖北省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疫情相关情况进行直播,让全网第一时间了解武汉动态;China Daily运用原创卡通,发布流量明星与粉丝一起制作的抗疫歌曲视频,增加趣味性和可传播性。

值得特别关注的是,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作为一种媒介形式的视频加速了与社会各层面、各领域的融合,人类的生存方式和社会生产方式愈加视频化,而视频技术、内容、平台也愈加社会化。社会生活的信息载体从文字、图片向音视频、沉浸视频、智能视频过渡,视频正在成为愈加重要的信息载体,通过技术驱动引领内容提升进而构建起一个全新的视频媒介生态,加速进入全新的“视频社会化时代”[1]。

2020年,我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加速增长达到5.62亿,占网民整体的59.8%,电商直播用户规模为3.09亿[2]。传统网络视频、短视频、视频直播等不同的视频传播模式构成全方位视频内容传播矩阵,催生了传媒产业价值链巨变。人民日报微博、客户端2020年4月开启三场“为鄂下单”的公益直播带货,帮助解决湖北省各地农户农产品因疫情滞销的问题,直播间单场最高在线人数达到2500万。传统大众媒介通过新媒介形态、新经济模式拓展社会功能,直接服务实体经济与经济转型,推动全社会全行业的“视频+”模式,拉动人民精神需求与物质需求的双重升级。


舆论新生态:抓住人心做宣传,在疫情中凝聚人心、整合社会

伴随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社会舆论风起云涌,其密度之大、参与度之高、言辞之烈,都是近年来罕见的,其走势深刻影响了社会群体心态的变迁。2020年的舆论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的演变:

第一阶段:从春节到1月底,主要社会心态是不安全感激增,针对病毒及其传播的不确定性、物资匮乏等状况的恐慌无措、焦虑无助,对更权威、更高质量、更透明的信息公开的迫切需要。

第二阶段:1月31日到2月中旬,伴随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中国新冠肺炎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抗击疫情战线的拉长,社会关注焦点集中到各级政府部门的应对、处置问题上,社会心态突出表现为愤怒、问责,对政府部门快速、正面回应社会关切的要求空前高涨。

第三阶段:2月中下旬,随着确诊人数下降,治愈人数上升,公众对战胜疫情的信心与日俱增;与此同时,持久战中的其他社会需求凸显,涉及复工、开学、就业、经济、民生保障等各种问题的不确定性增加,各种立场分化加剧。

第四阶段:3月份后,全国疫情得到基本控制,国外疫情大范围爆发,民众安全感和对政府的正面态度有大幅提升,在对比中表达出对国家抗疫工作的理解,也在狂欢式的吐槽中加剧了群体裂痕。

整个疫情舆论演进过程中,媒体能否在信息集散、知识普及、社会动员、舆论引导、社会情绪疏导方面抓住人心做宣传,直接关系到人心凝聚和社会整合。第一阶段提供高质量的信息发布,作为社会稳定的“压舱石”;第二阶段协助政府回应社会关切,做好人民群众的“情绪疏通渠道”;第三阶段抓住复工复产中的突出问题,成为社会问题的协调器;第四阶段理性引导,在舆论论争甚至是群体撕裂中弱化冲突,平缓极端情绪,抑或在国际舆论场上有效发声、讲好中国故事,这些都是疫情给中国传媒业积累的宝贵经验,也是后疫情时代中国传媒业再发展的重要动力。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大数据驱动的网络社会心态发展规律与引导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编号:19ZDA148),亦感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一流学科建设项目支持】

参考文献:

[1]曹树林.视频加速万物互融[N].人民日报,2020-11-30.

[2]2020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R].成都: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2020.


来源 | 青年记者

排版 | 刘宣


往期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